• 香港欢迎你!按此了解最新入境资讯详情。

  • 大麻二酚(简称CBD)已在香港被列为危险药物管制,含有CBD的产品已被禁止,按此了解详情。

请说

请说


不好意思,我刚刚没听清楚。

不好意思,我刚刚没听清楚。

建筑师眼中的香港旧建筑、新角度

黎隽维

要欣赏建筑,其实不限于设计特色,每座建筑背后所代表的时代同样重要。着力研究本地摩登建筑的建筑历史学者黎隽维为你推荐“十大景点”,即使是旧建筑物,也可以用新角度去欣赏。

又传统,又现代

1937年落成的铜锣湾圣马利亚堂,和1956年启用的石硖尾圣方济各堂,都属于近年开始受关注的中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。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的圣马利亚堂有红砖外墙,顶部却是夺目的绿瓦,中间则树立着白色十字架,既有中式宫廷的堂皇,同时兼具西式教堂的庄严。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,在黎隽维眼中,充分表现出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 ─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,不少西方教会已落户香港,为了向本地人传教,教堂也因此充满“本地特色”。不少中华文艺复兴建筑都在西式混凝土建筑盖上中式瓦顶。“红砖绿瓦其实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特色,而是很西化的观点。”

本地现存的中华文艺复兴建筑不在少数,除了圣马利亚堂,还有土瓜湾圣三一座堂和沙田道风山丛林。至于石硖尾圣方济各堂,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落成,圆拱形大门以中式书法写上“天主堂”三字;进入圣堂后,因为所有梁柱都被藏起来,人们的焦点就会放在祭台上以彩绘玻璃刻画的圣人事迹。至于为什么教堂仍沿用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风格,黎隽维认为至今仍是一个谜,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香港蜕变为现代城市,教堂建筑也出现明显变化,像九龙华仁书院圣依纳爵堂和油麻地基督教信义真理堂,都是现代建筑的好例子。

圣依纳爵教堂像是一个四方盒子,四周设有回廊,廊外围则筑起可以通风的红色砖墙,以遮阴隔热。圣堂本部则由玻璃围成,保证外部凉风畅通流入。从实用出发,加上几何外形,为教堂添上不少摩登感觉。至于由建筑师甘洺(Eric Cumine)主理的基督教信义真理堂,在1963年落成,造型仿如一艘“挪亚方舟”,虽然一反传统教堂模式但不失庄严感,外观上也十分震撼。

思想前卫的华人建筑师

黎隽维一再强调,华人建筑师对香港的美学及建筑潮流有很大影响,并借此建立起一种更含蓄的华人文化身份。由周耀年╱李礼之建筑师事务所 (Chau & Lee Architects)设计的 深水埗公立医局 于1936年落成,采用Art Deco风格,见证了早年华人精英热衷于回馈社区。到了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移居香港的外来人口中,有为数不少的华人建筑师。在这座东西交融的城市,他们的作品也更加摩登前卫。由司徒惠主理,于1970年落成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,以及王欧阳(Wong & Ouyang,香港主要建筑集团之一)的众志堂学生活动中心,代表了两代华人建筑师的风格。司徒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上海移居香港,以粗朴的混凝土建起一个现代化的东方文化空间; 同年落成的众志堂,则大胆用上三角形设计,与方方正正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形成强烈对比,足见香港的多元和创新精神。 

香港艺术中心

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婴儿潮令香港人口以年轻人居多,无论建筑师或资本家都很大胆。”1977年落成的 香港艺术中心 便是另一个例子。建筑师何弢在1969年策划艺术中心时只有36岁。在资金和空间极度有限的情况下,何弢将艺术中心打造成一个三角形无柱多层空间,让不同类型艺术活动在其中进行,无论设计和技术在当时都极度大胆。在哈佛大学完成建筑学硕士的他,也因而被更多人认识,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香港建筑师之一。 

保育活化,人人有份

此外,黎隽维也推荐深水埗嘉顿中心和大坑第二巷的活化唐楼。有80多年历史的嘉顿中心,出自现代建筑先驱朱彬的手笔,见证了香港战前战后的艰辛岁月和经济转型。“一般人眼中的旅游景点不会有工厂,嘉顿中心却让人思考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,以及再发展的潜在可能。”至于大坑第二巷的战前唐楼,虽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的香港二级历史建筑,却被装点粉红色,其后又被黑漆覆盖,最后由新租客还原,令原来的建筑工艺重见天日。有份参与复修的黎隽维形容,这是一个本地建筑保育的转折点:“大坑唐楼在很多细节上都没有改动,只在必要地方进行修补,说明保育也不一定动辄十数亿(港币)。一些小型建筑,一般业主和租客也能负担。” 复修后,这里又进驻了潮流文艺空间THE SHOPHOUSE,展示出旧建筑除了历史,也有商业甚至投资价值。

黎隽维向来主张建筑与社会、经济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;观赏建筑时不妨代入当时的社会脉络,将更能体会旧建筑的精髓,也可以更深入认识香港历史。

黎隽维历史建筑保育之选:

  1. 圣公会圣马利亚堂
    香港岛铜锣湾大坑道2A号
    http://dhk.hkskh.org/stmary/index.aspx(繁体版) 

  2. 圣方济各堂
    九龙深水埗石硖尾街58号
    https://sfac.catholic.org.hk/(繁体版)

  3. 九龙华仁书院圣依纳爵小堂
    九龙旺角窝打老道56号华仁书院
    https://catholic.org.hk/zh/圣依纳爵小堂

  4. 油麻地基督教信义真理堂
    九龙旺角窝打老道50号
    http://truth.elchk.org.hk/acms/?site=hktlc

  5. 深水埗公立医局
    九龙深水埗医局街137号

  6.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
    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学
    https://www.ics.cuhk.edu.hk/zh/(繁体版)

  7. 香港中文大学众志堂学生活动中心
    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

  8. 香港艺术中心
    香港岛湾仔港湾道2号
    https://hkac.org.hk/

  9. 嘉顿中心
    九龙深水埗青山道58号

  10. THE SHOPHOUSE
    香港岛大坑第二巷4号


更多推荐

{{post.type}}

{{post.title}}

{{post.date}}

本服务使用cookies及其他工具帮助区分您与本服务的其他用户。这有助于改善本服务,并为您提供更佳的体验。当您继续使用本服务(或其任何部分)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在您的电脑上放置cookies。按此了解更多有关cookies的详情。